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要落实好“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科技创新必须先行。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到科技、人才、金融、税收、创新载体、企业减负等各个方面,这些政策实施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市重点产业体系更加明晰;产业项目投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17年末,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4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27项,“3+3”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8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7%。
“十三五”以来,虽然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资源亟待集聚。我市科技创新资源还不够充足,对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持续的支撑力。2017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3.8亿元,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7%,远低于苏南平均水平。创新资本运作能力偏弱,科技创新基金规模、科技金融和制造业贷款规模偏小。在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成效不显著,企业研发机构中仍以本科及以下人员为主,领军人才增长不多。南通国家级高新区仅有1家,特色产业基地、专业园区数量偏少,配套、集聚功能还不强。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仍不足,对南通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从企业构成看,南通市科技型企业比重较小,南通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不到苏州的1/4,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7家,低于苏南水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低,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相对缺乏,缺少科技创新的引领和辐射效应,百亿级制造企业江苏有125家,而南通只有2家,排在江苏地级市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中有科技机构的单位有1997家,远远落后于苏州的4646家,而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有83家,仅占苏州的1/3。从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及科技成果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2017年南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8件,仍然远远落后于苏州的45.5件。
(三)创新平台支撑力度不够。南通的科技载体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还远远不够,很多技术的创新要靠其它城市的技术支持。2017年,南通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远低于苏州的67家。到目前为止,南通企业中拥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27家,只相当于苏州的1/3,有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9家,也仅相当于苏州的1/3。南通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支撑不了企业转型的需求,很多企业或者研发机构受限于这些科技服务平台,退而求其次或者不去实施科技创新。
(四)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有待完善。“十三五”以来,南通科技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的办法手段不多。某些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当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与其他指标要求相矛盾时,往往就会被搁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链条不顺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没能与企业进行深入多方位的合作,导致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却呈现出各地科技交流会、科技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落地的少;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多,而适合企业需求少的尴尬局面。
二、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一是科学制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种子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技术突破方向,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鼓励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落实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三是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围绕产业技术的关键问题以及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技术前沿和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吸引一批高端猎头公司、研发机构等来通,通过其引进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高端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跨区域研发中心,吸引高端人才;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技术创新人才纳入市级人才计划引进指导目录,并加强对引进技术人才的补助。
(二)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引导产学研合作与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把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引导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结合。结合全市确定的新材料、生物新医药、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发展前景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和快速发展。三是将产学研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凝练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联合上下游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努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三)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政府性质科技机构对市场的干预,引导政府公共资源对社会开放,进一步放开相关部门信息库,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公用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利益共得。二是优化信用服务环境。加大对企业诚信建设的政府引导,在政府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申请、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优先支持使用信用报告的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购买征信服务,给予相应资金补贴;三是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功能。拓宽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积极发展天使投资,探索建立众筹融资平台,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
(四)加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力度。一是充分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兴办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国际化的跨境创业平台和孵化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的基础服务资源优势,与众创空间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二是注重发挥创新载体平台的支撑服务功能。围绕产业重大科技应用和关键技术突破,大力建设公共技术与推广服务平台以及企业创新平台,鼓励研究机构、企业开放设备和研发工具,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加工、检测等技术支撑和服务。紧密依靠中央创新区的建设布局,着眼于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各类平台载体的建设进程,促进资源开放共享,为南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三是搭建技术转移和专利交易平台。面向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搭建技术转移与专利交易供需对接平台,为各类主体提供信息发布、竞价交易等基础服务,大力培养与引进高端技术经纪机构及技术经纪人,支持服务外包等领域的公共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战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