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施卫东 | 两会里的“九三”声音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顾夏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积极参政议政,围绕教育、科技、经济、交通等热点问题提交多件提案和建议

将每年5月23日设立为全国“企业家日”



施卫东在这份提案中指出,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宏观上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微观上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优秀企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一大批富于进取、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一大批成长型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可以说企业家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案中提到,设立“企业家日”能够有效强化企业家责任担当,促进创新发展。对于企业家来说,设立“企业家日”既是激励也是约束,让企业家更有尊严,更有利于强化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勇于传承先贤伟业,坚定发展信心,敢于争先创优。设立“企业家日”能够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树立和传递更加鲜明的创新发展导向,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和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开始探索设立各地‘企业家日’,如福建省将11月1日设立为‘企业家活动日’,石家庄将9月29日设立为‘企业家日’,南通市将5月23日确立为‘南通企业家日’。”施卫东表示,各地自行设立“企业家日”分散和削弱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各地自行设立的相关纪念活动进行统一规范。

同时,提案写到,张謇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始终主张和践行“实业救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回望张謇精神的内涵和探索实践,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就业优先、优化产业链和稳定供应链等理念创办优质企业,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1899年5月23日,是张謇先生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南通大生纱厂正式开工投产日,亦是张謇先生朝着“实业救国”梦想迈出坚实步伐的一个重要象征和标志。

为此,施卫东建议将张謇先生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南通大生纱厂正式开工投产日,即每年的5月23日设立为全国“企业家日”



弘扬张謇精神,让爱国主义的种子深耕青少年心田



兴实业、开学堂,忧民族之发展,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民族企业家张謇实业救国的事迹在中国近代历史篇章中留下了生动注脚,更勉励了无数后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将张謇事迹列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中小学生从小立志报国、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专门前往了南通博物苑,赞扬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和“民营企业家的先贤”,还特别指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张謇创办了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创办各类学校370多所,还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慈善组织体系。”施卫东说,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梦想,张謇前后奋斗了30余年。张謇一生,无论是“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立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出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还是“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和“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都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施卫东表示,弘扬张謇精神,需要进一步提炼张謇事迹,并写入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张謇事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将素材融入课本,能发挥国家统编教材培根铸魂的育人作用。”施卫东提到,南通有很多由张謇创办且目前保存完好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园、剧场和工厂等旧址和遗存,大中小学校可将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通过身处实地,在时空背景下感受前辈精神,于历史事迹中升华爱国情感。


除此之外,在广大青少年中讲好张謇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故事,也是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讲好张謇故事,弘扬家国情怀,让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支持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



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在全球范围快速开展,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了“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施卫东表示,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消费,电力行业占41%,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能源互联网,搭建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和消纳的基础平台,能够在确保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效能、效益与效率,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而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已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研究热点,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和承担环境保护升级任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5月,上海电气集团海阳智能制造基地引入国际一流的智能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5G技术,建立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到应用层的一站式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打造海上风电智能制造标杆,探索智能工厂在端、管、云、安全等领域的实践,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柔性生产。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亚洲最先进的集技术、制造、实验、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为新旧动能转换、能源转型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海上风电产业搭乘能源互联网快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预计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他建议,推进全国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科学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制定分年度、分产业、分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效、碳排放等综合性、约束性指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合理布局,指导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其次,加快推进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强化政府调控,在政府统一引导下,统筹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全国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与发展布局,将能源互联网规划深度融入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加大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跨领域组建创新中心,着力攻关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

 

施卫东认为,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江苏不仅拥有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战略机遇,而且掌握了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先进技术。此外,江苏还具有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实践经验。他建议,支持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为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江苏经验”。加大对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扶持与投入,支持江苏海上风电柔性输电平台、综合能源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率先建成满足省内外电源和多元负荷互联互通需求的江苏区域能源互联网,推动江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与全社会综合能效提升。



推进崇启铁路建设,加快实现长三角铁路一体化



今年全国两会," 如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上海轨交崇明线起点为上海浦东的金吉路站,终点为崇明裕安路站,预计 2023 年底通车。江苏启东与上海崇明一江之隔,如何凸显这种区位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国家层面将崇启铁路项目纳入 " 十四五 " 规划,并力争 " 十四五 " 期间开工建设。

 

启东市位于南通的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北侧,与上海同属长江三角洲,但受长江阻隔,区位优势一直没有凸显。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为重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等多种层级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江苏明确提出建设 " 轨道上的江苏 ",南通也明确了新建启东站至崇明裕安路站的市域线,并已委托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中铁上海院开展了崇启铁路的规划研究工作,为项目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此,施卫东建议,国家层面将崇启铁路项目纳入 " 十四五 " 规划,并力争 " 十四五 " 期间开工建设,一端与上海崇明线对接,另一端经过海门到南通,为率先实现长三角交通大融合,助推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他认为,崇启铁路建成后,将联结长江经济带上海、南通两大城市,对于促进南通高质量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增强上海对苏中城镇带和产业带的辐射、培育江海交汇处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建设崇启铁路也可极大地增强上海北向通道的运输能力,提升上海向北辐射能级。